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成立于1963年,是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公益性事业院团,现任院长沈军。我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研究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扬琴传承基地。主要传承、表演、研究项目包括清音、扬琴、竹琴、金钱板、谐剧等十余个国家级和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以及小品、散打评书、民族声乐、民族器乐、四川方言剧、四川曲剧等。
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是四川曲艺人才培养基地。历经半个世纪,省曲艺研究院培养和荟萃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老、中、青艺术家,原有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扬琴大师李德才;谐剧创始人王永梭;川派荷叶名师何克纯等。如今,省曲艺研究院拥有国家一级、二级表演艺术家、编剧作曲家和著名演员60余位,其中有3位国家级传承人和3位省级传承人。
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支部委员会现有党员58名,其中在职33名,退休25名,分为行政党小组、演员队和乐队党小组、说唱队和舞美队党小组及退休党小组共4个党小组。
自设立以来,我院支部始终坚持以党的各届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文化厅历次工作会议的具体部署,从严落实管党治党要求,全面推进新形势下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通过组织“三会一课”、班子成员学习剖析会、中心组专题学习会、党员干部自学报告会、党员干部主题读书和征文、党员集中学习、观看反腐倡廉光碟、观看党史教育电影、岗位标兵评选、走访座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精准扶贫等各类形式的活动,逐步提高我院支委和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深入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
历年来,我院支部一直严格执行党组织生活制度,深入制度建设,强化党内监督,保证事务公开,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选举权,强化党员干部“服务、为民、务实、清廉”的观念。通过各种完善党组织工作的措施,努力提高了我院的党建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2018年5月8日,由四川省文化厅和民政厅支持推出、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倾力打造、四川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和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协办的四川首部防灾减灾科普儿童剧《辛朵地震求生记》在四川省歌舞大剧院进行首演。
今年是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为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增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技能,儿童剧《辛朵地震求生记》以一场大地震为背景,针对儿童的成长特点、知识结构,通过辛朵、苏小麦、欧阳雨三个小朋友科学逃生的事迹,以小朋友的视角,用脍炙人口的嘻哈说唱,动感流行的街舞表演,灵动闪耀的灯光舞美,奇妙科幻的舞台设计,以及贯穿全剧的航模展示,巧妙地将防灾减灾知识融入到精彩的故事情节中,让孩子们在潸然泪下和开怀大笑中学会灾害自救、互救知识,体会灾难的无常与人性的美好。
四川省曲艺杂技木偶皮影大赛”是由四川省文化厅主办、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承办的四川省曲艺、杂技、木偶、皮影艺术领域最高专业赛事。本次大赛初评工作历时3个月,报名的艺术类别有曲艺、杂技、木偶、皮影、魔术,曲艺囊括了十余个汉族曲艺品种,杂技包括数种技巧表演,各个类别的作品形式丰富,内容新颖,题材多样,更有个别节目在创新上下大工夫,节目形式呈现别致又不失传统,受到专家评委好评。
西南地区的"花会"佳节中,花香鸟语,百花吐艳,人群熙攘,欢声笑语,人们兴高采烈、载歌载舞的欢乐情景。
乡里乡亲、邻里之间、相亲相爱,老成都院坝里的故事,在四川扬琴讲唱中,悠悠展开。
连厢原为人们闹年节时的民间歌舞表演,后被曲艺艺人演变为载歌载舞说唱艺术。 连厢流布于四川汉族地区,清道光年间的竹枝词中已有记载 连厢俗称“莲萧”,表演者手持一根直径30公分左右、长约一米左右、上嵌小铜钱的竹棍为道具演唱故事,故又称为“钱棍”。因每句唱腔后均有“柳啊柳连柳”的衬句,民间又有“柳连柳”之称。 连厢由一人或多人表演,有舞蹈性强、一唱众和、热烈欢快的特点。 代表性曲目有《十二月》《送行》《胖嫂回娘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