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于
荟萃
精品
分享
曲种展示
名家新秀
清音
唱月琴
唱琵琶
八大调
唱小曲
李月秋
小调
肖顺瑜
檀板
曲牌
非物质文化遗产
哈哈腔
弹舌音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是四川说唱艺术代表性曲种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历史上曾有“唱小曲”“唱小调”“唱月琴”“唱琵琶”等称谓,明末清初时已在四川广为流传。1930年代,成都、重庆相继出现以“清音”命名的艺人行会组织,此后,该曲种遂以清音命名。 四川清音的传统表演一般为坐唱形式,以一人自操乐器演唱为主,也有多人各操乐器演唱的形式。演出场地以书场(茶馆)为主。1950年代,四川清音进入剧场演出,改坐唱为站唱,有对唱、合唱或表演唱等表演形式,并有以琵琶为主的民乐队伴奏。清音的唱腔有大小调之分,并有“弹舌音”“哈哈腔”等特殊润腔手法。 四川清音的传统曲目丰富,约700多首。有《昭君出塞》《尼姑下山》《断桥》《放风筝》等。现代曲目有《布谷鸟儿咕咕叫》《六月六》 《绣荷色》《赶花会》等。
坐地传情
堂派
李德才
洋琴
越调
五方人
德派
大调
刘时燕
非物质文化遗产
懒弯弯
徐述
哈哈腔
四川扬琴
四川扬琴,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是四川说唱艺术代表性曲种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清代乾隆年间,四川已见有以扬琴伴奏为主要伴奏乐器的说唱表演。主要流行于四川、重庆等城市和四川的其他汉族地区。早期称洋琴,后改称为扬琴。传统表演方式为坐唱,七人或五人各操乐器,分生、旦、净、末、丑行当演唱戏剧故事。唱腔分男女腔,过去旦角常由男性反串,现在已不多见。旦角中的小旦有特殊的润腔手法“哈哈腔”“懒弯弯”等。唱腔有以板腔结构为主的“大调”和联曲体结构的“越调”两类。另有七支专用于器乐演奏的器乐曲牌。传统曲目约400余段,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古典名著、民间传说等,如《华容道》《清风亭》《活捉三郎》《秋江》《踏伞》《三罪世美》等。现代曲目有《新媳妇》《铁窗训子》《凤求凰》等。
邹忠新
打连三
金签板
三才板
金钱板
打连升
秀才过沟
武松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川金钱板
金钱板是四川说唱艺术代表性曲种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种一人敲击三块竹板说唱故事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因其中两块竹板上嵌有古铜钱而名为金钱板,清代末年已在四川民间流行。曾有“打连三”之称谓。金钱板的唱腔有《红衲袄》《江头桂》等八支基本曲牌;《一字》《二流》等五种基本版式变化。唱腔具有旋律流畅自由,节奏明快,说唱性强等特点。其曲目丰富,唱词通俗易懂。传统曲目以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居多。传统曲目有《武松传》《乾隆访江南》《秀才过沟》《老实话》《小菜打仗》等。现代曲目有《断头山》《激浪担心》《双枪老太婆》《画魂》等。
道琴
道筒
道情
熊子良
中和调
扬琴调
贾树三
渔鼓
简板
张永贵
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四川竹琴是道情的一种,道士“道情”化缘可追溯到唐代。四川竹琴最早见于明末清初。表演者手持渔鼓、简板,自行击节伴奏说唱故事。因其伴奏的乐器是竹制的简板、渔鼓筒,故又称“渔鼓道琴”、“道筒”。 四川竹琴,有一人多角和多人分角色演唱故事的两种传统表演方式。唱腔为板腔体结构,有《一字》《二流》《三板》等板腔变化。因其基本唱腔和流布地区不同而分为“中和调”和“扬琴调”两大流派。 中和调流派唱腔源于《玄门腔》,后演变为《老南音调》、《南音调》。流行于四川和重庆汉族地区。云南、贵州两省亦有四川竹琴艺人定居演唱。扬琴调流派唱腔源于四川扬琴基本唱腔。因其主要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坝子,故又名“坝调”“省调”。又因扬琴调竹琴代表艺人贾树三自成一派,故又有“贾派竹琴”之称。 四川竹琴传统曲目丰富,长篇有《华容道》等三国故事、《伍员过关》等列国故事,中、短篇有《琵琶记》《铡美案》《白蛇传》《花木兰》等。现代代表性曲目有《赶猪的人》《月夜荒祭》《华子良传奇》等。
民间歌舞
四叶瓦
车车灯
夏曼云
车灯
车幺妹
幺妹灯
金钱梅花落
唐心林
车灯调
四川车灯
四川车灯是四川说唱艺术代表性曲种之一;是四川省级和国家级(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流行于四川、重庆以及云南和贵州两省的部分地区。 车灯的前身为流行于四川的民间歌舞车车灯,又叫车幺妹。1951年,重庆艺人唐心林将其创演为载歌载舞的四川曲艺曲种。演唱时,由一二人或数人,各执“四叶瓦”击节演唱,一唱众和,有锣鼓乐伴奏。其唱腔简朴明快,长于叙述故事。其表演形式亦歌亦舞,鼓乐相和,场面热闹欢快。代表性曲目有《懒汉和鸡蛋》《姐妹观灯》《美丽的家乡》《好吃嘴》等。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