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竹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四川竹琴是道情的一种,道士“道情”化缘可追溯到唐代。四川竹琴最早见于明末清初。表演者手持渔鼓、简板,自行击节伴奏说唱故事。因其伴奏的乐器是竹制的简板、渔鼓筒,故又称“渔鼓道琴”、“道筒”。
四川竹琴,有一人多角和多人分角色演唱故事的两种传统表演方式。唱腔为板腔体结构,有《一字》《二流》《三板》等板腔变化。因其基本唱腔和流布地区不同而分为“中和调”和“扬琴调”两大流派。
中和调流派唱腔源于《玄门腔》,后演变为《老南音调》、《南音调》。流行于四川和重庆汉族地区。云南、贵州两省亦有四川竹琴艺人定居演唱。扬琴调流派唱腔源于四川扬琴基本唱腔。因其主要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坝子,故又名“坝调”“省调”。又因扬琴调竹琴代表艺人贾树三自成一派,故又有“贾派竹琴”之称。
四川竹琴传统曲目丰富,长篇有《华容道》等三国故事、《伍员过关》等列国故事,中、短篇有《琵琶记》《铡美案》《白蛇传》《花木兰》等。现代代表性曲目有《赶猪的人》《月夜荒祭》《华子良传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