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封建题材如何与曲艺艺术碰撞出火花?党领导下妇女解放运动又经历了怎样的血泪史?7月12日晚,由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创排的大型曲艺剧《玉石调羹》在四川大剧院首演,现场书写了一封妇女解放的宣言书。
借助曲艺力量 表达女性内心深处感召
大型曲艺剧《玉石调羹》由国家一级编剧包德宾执笔,国家一级导演敖晓艺执导,知名作曲家顾磊、向胜担任作曲,知名舞美设计师李国伟担任舞美设计,青年清音演员吴薇主演。该剧讲述了清末民初,小脚曲艺女艺人白玉一心反抗封建思想,为能够自由独立进行抗争,最终宁死不屈,成就一曲与封建腐朽势力不息抗争的悲歌。
“作品揭示了在妇女解放运动背景下,旧思想、旧观念在残忍中腐朽没落,新思想、新观念在血与泪中崛起的历程。”据编剧包德宾介绍,《玉石调羹》于2016年创作,作品几经修改、数易其稿,旨在突出表现时代巨变下,中国共产党肩负的重要历史责任和奋斗目标。“全剧以小见大,以独特的视角折射出时代变革的大背景,引喻妇女的解放、思想的解放、民族的解放等宏大主题。”
从“浪姐”到“李焕英”,近年来女性题材文艺作品逐渐赢得大众关注。导演敖晓艺作为女性导演也关注了近期走红的电影《消失的她》、话剧《初步举证》等女性题材作品,她表示:“《玉石调羹》希望借助传统曲艺艺术的力量,去表达一些女性内心深处的感召,引发大众的共鸣。”
作为一部偏现实主义的曲艺剧,《玉石调羹》充分运用了曲艺诙谐的特色。剧中,遗老遗少们召开“品莲会”一幕将曲艺语言的幽默、讽刺发挥到极致。“裹脚赠夫婿!包脚悦君子!”等腐旧言语与大众妇女“坚决解放裹脚!妇女解放万岁!”的呐喊声产生强烈的戏剧冲突,引发现场观众深思。这种鲜明的对比,正是主创团队有意为之。“本剧虽然是悲剧,但戏太苦,就会让观众觉得沉闷。”包德宾认为,川人本性乐观,所以在创作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剧目“好看”的要素。“如此描绘反派人物,就是为了让大伙儿乐一乐,观众的情绪有所起伏才有利于推动剧情的发展。”
“这部舞台剧背景年代是清末民初,当时的女性正在为反封建、为自由抗争而奋斗。而白玉这个角色正是一个向往自由的个性女性,很具有人格魅力。”剧中白玉扮演者、青年清音演员吴薇表示,白玉是一名清音演员,无论职业还是其渴望自由解放的性格都与自己相仿,在演绎过程中,自己深刻感受到剧情中反封建的思想,特别是女性抗争自由的那股劲儿、那份无赖。“希望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演绎,让大家感慨并珍惜现在如此自由美好的生活。”
还原曲艺本色 实现戏剧感的艺术表达
“到南方去!到南方去!”12日首演当晚,演员们口中不断重复的这句唱词旋律萦绕在剧场内,让现场观众沉浸式感受到党领导下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决心。
感动背后,是现场传统曲艺器乐交织配合的魅力体现。剧目创新采用乐队进行现场音效配合,唱段创作原汁原味还原呈现传统曲艺元素。“主人公白玉本身为民国初年的曲艺清音演唱艺人,所以关于她的唱段创作都是以四川清音为旋律动机进行发挥,更加贴合剧目的时代背景。”据音乐总监顾磊介绍,除白玉外的其他角色,也均通过四川扬琴、四川金钱板等同样极具曲艺特色的艺术门类来实现人物的差异化。“剧中白玉与男主角文若峰的一段对唱中,我们集中体现了四川清音、四川扬琴两门艺术的特点,实现了不同曲种在同一唱段的有机结合,这在曲艺表演中是十分难得的。”
舞台表现形式上,通过现代的声光电手段,呈现了更具现代审美质感的写意中国风,独具巧思的“拱门”“鸟笼”等造型,寓意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对新时代与自由的渴望和追求,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观剧。“本次舞美,我们采用了一些简约、抽象的线条,去实现具有戏剧感的艺术化表达,意在打破观众对曲艺艺术的固有印象。”舞美设计师李国伟表示,极简线条切分的舞台,给演员的表演提供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谁说传统艺术作品不能打动人?”来自成都观众余莉在观剧后表示,剧中呈现的对性别平等的呼吁、对女性成长的呐喊、对女性情感的表达都深深打动了自己。“《玉石调羹》激发了我对曲艺艺术的强烈兴趣,以后会持续关注下去。”
近年来,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扎根基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生产出大型谐剧《永不落幕》、曲艺剧《山高水长》《成都家书》、四川清音《绣蜀》、小品《春风吹又生》等一批体现巴蜀气派、四川风格、中国精神的精品力作。“大型曲艺剧《玉石调羹》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落实四川省振兴曲艺工程的具体举措之一。”四川省曲艺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首次公演后,该剧还将代表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冲击国家级、省级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平台,同时开展城际文化交流巡演等多种形式的演出,用实际行动践行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